10/02/2014

元宵节的猜灯谜故事




元宵节在中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,也称元夕节,又名灯节灯夕。按照中国古代的习惯,指月亮正圆,一年之中有所谓三元──正月十五称为上元,七月十五称为中元,十月十五称为下元;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,也是一元复始,大地回春的夜晚,人们对此加以庆祝,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,故此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即夜也,所以元宵亦有一年之中第一个月圆之夜的意思

元宵节也称灯节,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(前202-220),到了唐代(618-907),赏灯活动更加兴盛,皇宫里、街道上处处挂灯,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、灯楼和灯树,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《十五夜观灯》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,依楼似月悬。

宋代(960-1279)更重视元宵节,赏灯活动更加热闹,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,灯的样式也更丰富。明代(1368-1644)要连续赏灯10天,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。清代(1636-1912)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,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,盛况空前,除燃灯之外,还放烟花助兴。

 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,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,出现在宋朝。南宋(1127-1279)时,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谜,猜谜的人众多。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,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。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,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。

有一年元宵节前夕,乾隆皇帝(1711-1799)让每位大臣都糊一盏灯,上面写好谜语、对联或诗文送进宫来,让大家一同欣赏,共度元宵佳节。

到了元宵节这天,各式各样的彩灯挂满了御花园。乾隆与文武百官在御花园里走动,就好像是在灯海里神游。他们每到一盏灯前,或赏诗,或猜谜,或对句,不时发出一阵阵酣畅的笑声。

 文武大臣众星捧月般地陪着乾隆帝来到纪晓岚献的彩灯前,只见上面挂着一副灯谜对联,上写:

黑不是,白不是,红黄更不是;和狐狼猫狗仿佛,既非家畜,又非野兽;
诗也有,词也有,论语上也有;对东西南北模糊,虽是短品,也是妙文。

 满朝文武看了这副灯谜对联,立刻收敛了笑容,皱起眉头,他们都被难住了。

 既爱对句又喜猜谜的乾隆帝,这时也没了辙。君臣一起,搜肠刮肚,绞尽了脑汁,但猜来猜去,还是不知所云。最后,只得让纪晓岚自己揭开谜底。

 原来,谜联是打两个字,上联是“”,下联是“”。

其他有关对联的帖子:

春联的故事  http://sjkcpoilam.blogspot.com/2013/01/blog-post_24.html

春联还是挥春? http://sjkcpoilam.blogspot.com/2013/02/blog-post_15.html

婚嫁贴"囍"的来历  http://sjkcpoilam.blogspot.com/2012/05/blog-post_17.html

 


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